这种方式也经受住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检验。
在中国古代史上,由于国家统治者多数时候实施的都是世袭制,因此鲜有时段能接二连三的出现才得兼备的统治者,其中的特例仅发生在世袭制以前的禅让制时期。相传尧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时,要求各部落首领推举继承人,大家推荐了舜。舜出身民间,为了考察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怎样治家;又叫几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最后又让舜管理国家事务。这样考验了舜三年后,尧十分满意。尧死后,传位于舜。舜励精图治,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舜老后,用同样的推举禹,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尧帝考察舜的方式,以及舜考察禹的方式,都是在实践中考察人的方式。所以这种考察方式下选出来的继承者,的确个个才德兼备,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选拔人才的最大疑虑在于准确性到底有多高?现在,我们的确找到了最可信赖的方式,正如上述案例提到的,就是在实践中发现、培养未来的管理者。这种方法或如通用汽车,由最高领导者承担起直接责任,花大量的时间(斯隆的时间多半都花在人事问题上),不厌其烦地进行讨论,直到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或如万科的方式:由最初宽泛的选择,到中间进行针对的培训、在实践中考察,到最后结合业绩和能力进行精确的任用。这些方式或许没有像招聘面试中的那样需要当机立断,也没有什么神来之笔,相反,它需要漫长、持续、稳定、艰苦的努力,但是由于它依赖的是一贯的业绩和可靠的行为,因此是最值得信赖的。
人才选拔中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业绩与能力的矛盾。当一个公司需要招聘管理者的时候,显然它需要的是来之能战的人才,正如很多招聘广告所要求的:“大型外资企业同等职位工作经验X年以上”,这里的大型外资企业,所隐含的意思众所周知,即候选人原来的公司应该比拟应聘的公司规模要大,管理上要更先进,对工作经验的强调则表示候选人还必须有足够的直接经验和业绩证明。这其实是招聘方一厢情愿的事情,如果候选人的公司比你的大,有经验、有业绩,凭什么人家还要来你这做同样的岗位?反过来,如果候选人的原岗位较之拟应聘岗位低,或者来自比拟应聘公司更小的公司,那么,招聘方就只能看重其能力(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直接经验和业绩”),这与来之能战的需求又是矛盾的。从现实中的妥协情况来看,招聘方一般不得不选择后者,即放弃对“足够的直接经验和业绩”的要求,转而注重对能力的关注,然而,这就加大了人事风险,因为能力是否一定会转化能业绩,毕竟包括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里提到的“最佳选拔方式”则不但解决了这个矛盾,也使人才梯队进入了良性循环圈。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公司在特定的时期都需要招聘空降兵,以满足当前需要并改善组织人员的结构等,同样,任何快速发展的公司也需要在一个长期内拥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以满足业务增长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二者在公司的发展中都是并行不悖的,因此,在招聘中准确识人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考察人的方式,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企业都应该善用这些方式,而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造成长短不兼顾的局面。但是,从获得长远的人才竞争优势而言,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基业常青的公司,如GE、宝洁等,莫不以这种方式为主,而那些经常经历动荡的公司,无不是在高层人员的继任问题上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迷信空降兵(虽然适当的空降兵是必要的)而导致的。